본문 바로가기
❀漢陽人문화유적❀

◐추재시초(秋齋詩抄)◑◐추재집(秋齋集)◑[조수삼(趙秀三,英祖三十八[1762]年壬午生。卒[1849]年八十八。) 찬] (3)

by 晛溪亭 斗井軒 陽溪 2023. 1. 4.

◐추재시초(秋齋詩抄)◑◐추재집(秋齋集)◑[조수삼(趙秀三,英祖三十八[1762]年壬午生。卒[1849]年八十八。) 찬] (3)  

◐추재시초(秋齋詩抄)◑

[조수삼(趙秀三,英祖三十八[1762]年壬午生。卒[1849]年八十八。) 찬]

· 판종 필사본(인찰공책지)

· 발행사항 [발행지불명] : [발행처불명], [발행년불명]

· 형태사항 1冊(91張) : 四周單邊, 半郭 22.8×13.6cm, 有界, 10行 22字, 註雙行. 上下向二葉花紋魚尾 ; 29.7 X 18.9 cm

· 주기사항 表題 : 秋齋詩抄

書根題 : 秋齋詩

印 : 金紀憲印 等 4顆

· 현소장처 : 일본 오사카부립 나카노시마도서관

개설

본관은 한양(漢陽). 초명은 경유(景濰). 자는 지원(芝園)·자익(子翼), 호는 추재(秋齋)·경원(經畹). 아버지는 가선대부 한성부좌윤 겸 오위도총부부총관(漢城府左尹兼五衛都摠府副摠管)에 추증된 조원문(趙元文)이다. 여항시인 조경렴(趙景濂)의 동생이고, 조선 말기의 화원(畫員)인 조중묵(趙重默)은 그의 손자이다.

 

구자균(具滋均)은 『한국평민문학사(韓國平民文學史)』에서 조수삼의 신분은 서리(胥吏)일 것이라고 추정하였으나 확실한 근거는 없다. 대개 역과중인(譯科中人) 출신으로 알려지고 있다.

 

생애 및 활동사항

조수삼은 신분의 제한으로 1844년(헌종 10) 83세의 나이로 진사시에 합격했다.

 

송석원시사(松石園詩社)의 핵심적인 인물로 활동했으며 정이조(丁彛祚)·이단전(李亶佃)·강진(姜溍)·조희룡(趙熙龍)·김낙서(金洛瑞)·장혼(張混)·박윤묵(朴允默) 등 여항시인과 사귀었다.

 

그리고 김정희(金正喜)·김명희(金命喜)·조인영(趙寅永)·조만영(趙萬永)·한치원(韓致元)·남상교(南尙敎)·이만용(李晩用) 등 당시의 쟁쟁한 사대부 문인과도 친하게 지냈다. 특히, 조인영·조만영은 풍양 조씨 세도정치의 중추인물이다. 이들은 조수삼의 후원자 역할을 했다.

 

관직에 나간 이력이 없는 조수삼의 삶은 여행으로 특징지어 진다. 1789년(정조 13) 이성원(李性源, 1725-1790)을 따라 처음으로 중국에 간 이래로 여섯 차례나 연경(燕京)에 다녀왔다.

 

이때에 당대 중국의 일류문사인 오숭량(吳崇梁)·유희해(劉喜海)·강련(江漣)·주문한(朱文翰) 등과 사귀었다. 그리고 전국에 발 닿지 않은 곳이 없을 정도로 국내 각지를 빠짐없이 여행하며 많은 시를 남겼다.

 

조수삼의 시는 대개 전기·후기로 나누어볼 수 있다. 전기에서는 생활주변이나 자연을 소재로 하여 대상과의 조화를 추구한 작품들이 대부분이다. 후기로 올수록 사회현실을 사실적으로 묘사한 작품들이 많아진다. 또 장편시도 눈에 뜨이게 많이 나타나고 있다. 이에 대하여 김정희는 두보(杜甫)의 시풍과 근접한다고 평하고 있다.

 

홍경래(洪景來)의 난을 사실적으로 묘사한 「서구도올(西寇檮杌)」, 관북지방을 여행하면서 당시의 민중의 비참한 생활상을 묘파한 「북행백절(北行百絶)」 은 조수삼 시가 지니는 특징을 잘 보여주는 작품이다.

 

이밖에도 「석고가(石鼓歌)」·「억석행(憶昔行)」·「병치행(病齒行)」 등도 장편거작으로 인구에 회자되던 작품이다.

 

그리고 당시의 도시하층민들의 생기발랄한 모습을 산문으로 쓰고 칠언절구의 시를 덧붙인 형식으로 되어 있는 「추재기이(秋齋紀異)」, 중국 주변의 여러 나라에 대한 짧은 산문과 시의 결합으로 구성된 「외이죽지사(外夷竹枝詞)」 등은 한문학사상 독특한 위치를 차지하는 작품이다. 저서로는 『추재집』 8권 4책이 있다.

十三夜月色甚佳。書示尙孫。

中庚日南莊再集

送尙孫入燕

重過燕巢亭

陪石厓趙公再次點漕

和呈薑山李公

對山與趙又峯 邀余遊甘露古寺

山寺。謹次石厓公寄示韵。

立秋曉起。月色甚佳。

送趙羽堂侍郞副价之行

燕巢亭送秋日。庸宋人韻。

七月晦。會燕巢亭。

贈鄭生夏園

菊枕

數客夜過

燕巢亭九日

十日又賦

東庄雜詠

石瓊樓

憶主人

和善容

秋齋淸夜

客有邀余以北郭之勝者

秋遊

戊戌暮秋。過休巖新亭。信宿賦詩。

冬雨終夕。燈下隨筆。

休巖亭冬日

客有來傳尹鶴山二詩者。奉次原韵。

又用漁洋韵

 

●秋齋集卷之六

梅妻

疇昔之遊。數十年來初有之事。信宿梅下。十疊新詩。又恐日後不可再得。歸有餘意。書奉僉政。

病間試筆

歲暮病臥。懷舊日棋伴。

歲底漫筆

紙龕新成。喜賦長句。

臘月十五夜。月色甚佳。偶成一律。

和杏川白醉

和白醉再疊紙龕詩韵

三疊前韵和白醉

三疊和白醉紙龕詩

又用江樓十疊韵和杏川

和杏川

又和白醉

謝丞相筇

四疊紙龕詩韵

石厓宅守歲

戊戌除夕

五疊紙龕詩韵

雨中過松石園

宿南城懷舊遊

金仙庵贈梧墅

淸明日次杏川韵

金仙庵贈梧墅

金仙庵避暑

謝韓冬郞 扶老杖

西苑看花

南園初夏

墨莊避暑十韵

東野墨竹歌

詠史

次桐舘韵

畵竹

南城舊作

十四夜山中見月

南城秋言

一碧秋日。次杜韻。

乞白菊詩。奉呈游荷趙侍郞。

風雨中達宵不能寐。朝起漫識。

冬郞夜過

偶書看花舊作賦。試歙硏徽墨。

泛舟荳湖

庸原韵和杏川泛舟

喜雨詩。奉呈雲石趙公。

贈別朴雅士下第歸江陵

永州村舍

挹淸樓夏日

金仙庵。與香雪,冬郞,書山共賦。

望月寺南臺。倣香山九老之會。分汀月寒生古石樓爲韵。余得汀字。

老人亭夏日

西園雜詠

贈麒上人

丁蓮史見存。與冬郞偕賦。

謹步燕巢餞秋韵

金僚致明白山石

贈冬郞

墨莊漫詠

墨庄雅課

過南郊

上元夜

墨庄再會

老人亭

步過燕巢亭。約對山看花。

渡麻湖。作看山之行。

病後謾詠

謹次石厓趙公寄屬韵

石灘村舍

卜山

哭左將軍李公

墨溪春日。與尙玄沈大受同賦。

庚子送春日。與對山,錦石,槐下。會燕巢亭。庸戊戌舊韵。

秋齋欵客

端陽日。赴對山金吾直廬。共李菡洲 ,韓冬郞拈韵。

閑居漫筆

過對山園居

謹次書畵舫詠雪三十韵

桃花流水亭。拈東坡韵。

東庄襍詠

老谿夏日

乘碧亭

碧梧

七月五日。老溪銷暑。

庚子中秋。病不能作省楸之行。拈老人看屋少年行。賦七韵長句示諸孫。

老溪秋後。和對山韵。

送李上舍歸靑州鄕廬

雷雨夜左玉來

和對山詠柳絮

病間朝起試筆

題金義士佑紀蹟後

幼相至

寒夜謾筆

謾詠

冬日

哭蘭石

庚子守歲夜。聞曉鍾有感。

病中述懷。敬呈石厓相公。

敬呈雲石相公

敬呈游荷相公

雲石相公六十壽詩

三月十五夜。對月偶吟。

西湖雅集

燕巢亭春日疊舊韵

謹次雲石相公竹茇韵

老人亭避暑

五月小晦。避暑燕巢亭。藥圃,槐下同賦。

老溪銷夏

墨谿銷夏

豆湖泛月

聞東社諸賢。將邀余作西湖之遊。喜賦長句。

奉贈鄭海雲上舍

東莊舊作

七月晦會燕巢亭

對山寄示直廬諸作。謹步香字原韵。

無題

南村道中

乘舟夜至荳湖

楊峽

曉霧

機山丙舍

過北海趙尙書墓

將歸豐城。留呈心田荷塘兩詞伯。

斗瀰

月溪

晨興歷數岡入太乙庵。巳向午。

過醍灘

呈石厓公

原峽

秋溪官齋

細川歸路

舟行夜至雙湖亭

冬雨歎

維陽舘謾詠

喜鐵孫至

哭鄭美山侍郞

望道峯懷麒上人

夜坐

次原韵和沈大雅

懷郁哉西遊

使君行

楊舘守歲。鐵孫來伴。

松山道中

偶閱舊篋。見燕都諸公推余爲詞壇老將。書此識之。

連日風寒。閉戶獨坐。偶登園後。覺有花意。喜賦絶句。

踏靑

春晝漫詠

踏靑前日。會燕巢亭。

客有問酒禁者。戱作金華亭韵。

憶巖

夢對山

江村

春日看山入東谷

早起

雨後夜坐

避暑金仙庵

壬寅初度

壬寅仲秋。石厓相公作楓嶽之遊。秀三老不能從。謹賦七言絶句八章。仰獻贐語。俯紓悵懷。

寄贈權生

癸卯除夜。偶拈舊韵。

采苦

甲辰新春。墨庄雅課。

年八十三。獲忝賢關大比之科。唱名之日。特蒙五衛將晉爵之恩。中朝宰相又多枉問。謹庸賀詩韵。以識榮感。

司馬唱榜日。口呼七步詩。

與丁酉山學淵,冬郞共吟

甲辰除夕

新春試筆

枋子新買數頃田。戱作一詩。

雨夜讀唐書有感

老溪秋詠

送秋日。奉贐雨村茂宰還郡。

送甁庵趙侍中 歸覲浿營

十月四日。再遊金仙寺。

山齋秋夜

奉謝雨村柿餠

次存齋朴令允默寄贈韵

贈玉匠人金石敬

沈雲椒 再過

送枋子赴華牧任所

歲乙巳月正元日。豊恩府院君石厓趙公。以年七十入耆社。上遣史官敦諭。特賜几杖食物衣資。公賦詩識感。遍求和章。敢用原韵謹奉郢敎。

三月一日。雲石相公晬日也。

南園早起。步入山中偶作。

乙巳三月十四日。賞花于燕巢亭。

江樓

焚黃日示諸兒

諸生

白社諸賢。送春于燕巢亭。

赴西社之約。是日久旱得雨。

哭淵泉大老

謝石厓公白羽扇

六月旣望。聽雨南園。

謹次石厓閤下寄示韵

謝聊爾李上舍寄示韻

赴西社之約。是日久旱得雨。

和對山閣中酬唱韵及西城幽居韵

次石厓相公寄示韵

又庸原韵奉懷雲石相公

庸原韵和對山

送聊爾上舍遊天磨聖居

送詩園主人赴湖南左水虞候

雲椒,冬郞有成約小重陽夜。冬郞獨至。拈南遊舊韵。

渡銅雀津

宿板橋店

至牧所戱作誹諧八絶

翌日雨

玄谷田舍

槐台行舘

疊韵留示兒枋

歸路有作

庸聊爾上舍示韵

雲石相公。與子侄賓客同遊花溪寺。

冬至

哭游荷相公

哭聊爾上舍

乙巳除夜。臥念安君 恰滿七十。起書一律示之。

上元后三夜。雲椒來顧。賦此追謝。

春夜會大山書室。酉山,箕山,李東樊 。共庸西社拈韵新法。

疾小間。庸燕巢亭韵試神思。

送春日。又疊南園舊遊韵。

綏陵遷奉日。口號私誠。

哭金而鉉

哭劉杏川

六月十三夜。見月戱賦。

天然亭賞蓮

初秋試筆

丙午初度

其翌客來。又疊前韻。

客去又疊前韻

過對山書屋

送秋日。憶燕巢亭舊遊。時三壺沈先生作東湖之行。

送三壺先生東湖之行

柳判尹 挽詞

輓豐恩府院君石厓趙忠敬公

丙午除夜。戱示諸孫曾。

人日過士浩

再過士浩園居

賀李同樞 回巹宴

送雲椒移居堤湖

琵琶

觀碁

丁未初度

秋雨

游荷趙公改葬日識感

園夜漫咏

石厓公小祥夜識感

病起步月。庸唐人韵。

游荷公大祥夜

至後屢夜雪

丁未除夕

丁未小除。餽訊士浩。

新年過士浩

呈阮堂學士濟州賜環後

謝安邑歲儀

憑便簡雲椒

寄題黃醉石新齋

十椏一箑奉贈

夜雨晨晴

上元夜

絶筆口呼

 

●秋齋集卷之七

詩○高麗宮詞

高麗宮詞

高麗宮詞

詩○紀異

紀異

讓金洪李

兪生

吹笛山人

宋生員

福洪

賣瓜翁

破石人

鹽居士

乞米奴

畬田僧

洪峯上

碧瀾丐者

汲水者

吾柴

空空

林翁

張松竹

雞老人

破衲行者

嚴道人

磨鏡躄者

鄭樵夫

愛松老人

採藥翁

金琴師

負販孝子

姜轝士

鄭先生

古蕫老子

達文

傳奇叟

中泠釣叟

報讎媳婦

弄猴丐子

嵇琴叟

三疊僧歌

勸酬酤

築埋翁

能詩盜婦

寒蟾

乾坤囊

無所不佩

崔院長

安聖文

孫瞽師

一枝梅

洪氏盜客

打虎人

金五興

彭䋫羅

說囊

林水月

朴孝子

裴先達

朴鷦鷯

李總丱

啞㨍閒

斑豹子

李仲培

洞口三月

酒泉婦

義榮

姜攫施

卓班頭

倒行女

萬德

統營童

金氏子

劉雲台

化魚婆

錦城月

詩○竹枝詞

外夷竹枝詞

韃靼

兀良哈

女眞

日本

琉球

哈蜜

高昌

土魯番

魯陳

撤馬兒罕

天竺

婆羅門

亦力把刀

佛菻

蘇門答剌

于闐

默德那

天方

祖法兒

覽邦

嗒烈

古里

溜山

阿丹

南巫里

白松虎兒

阿速

乞力麻力

黑葛達

黑婁

哈失哈力

呵哇

麻林

加異勒

敏眞誠

八答黑商

火剌札

納失者罕

瑣里

吐蕃

安南

占城

眞臘

瓜哇

三佛齊

暹羅

柯枝

討來思

沙哈魯

百花

答兒蜜

淡巴

錫蘭山

滿剌加

忽魯謨斯

賓童龍

渤泥

蘇祿

古麻剌

緬甸

木邦

播州

建昌

羅羅

犵狫

仲家

宋家蔡家

五溪

黎人

𤞀人

獞人

海中諸國

日本雜詠

詩○功令

請棄珠厓。專恤關東。

堂前剝棗任西鄰。

責十兄弟無禮。因持還宅。

不事家人生產作業。

合從者。爲楚非爲趙。

賜獻鳥金十倍。

揖退文武吏士遂陞舟。

笑啼俱不敢。

囊螢讀書。

能死不能拜。

論梁殿緋猴事。歎唐臣媿此。

責焚券。

請受長纓。覊南粤致之闕下。

扣輪去金。發乘矢而返。

出師北征。告先帝廟。

聞琵琶女自叙。始覺有遷謫意。

登臺擧爵曰臣不敢愛死。爲兩君在此。

見上意大治未央宮。

收天下兵爲金人十二。置宮庭中。

號令寓捕蟬。

歸漢日。謝西楚覇王。

論商山四皓笑墮留侯術中。

自耕百畝。率河隍軍。

見桐圭爲戱。請封叔虞於唐。

立銅柱南海上。大書漢伏波將軍馬援南征至此。

綈袍賣范叔。

夜半過門常十餘車。

蒙馬以虎皮。

雪中劃地草軍書。

見木柹蔽江而下。請增建平兵。

使水工鄭國說秦鑿涇。令無東伐。

見豪傑爭取金帛。獨窖倉粟。

上宰相書。說惟懼不得出大賢之門。

歸自西域。具言西域諸國事。

時到幽樹好石。暫得一笑。

齊王席上。說道傍禳田者。

柏梁臺災。聞粤巫言。大起建章壓之。

從容步圯上。

上書曰老臣妄竊帝號。聊以自娛。

過七里灘。歎子陵有臺光武無土。

赤壁舟中。歎生子當如孫仲謀。

陛下內廐馬皆臣師。

八月仙。

黃鵠歌。

下令國中曰有能出奇計者。與之分土。

楚焚書。

草堂睡罷。視劉豫州。

答敬夫書曰於宣召時。勸上日誦孟子。

聞法言成。齎錢千萬。願載其名。

止嬰曰子家世貧賤。猝富貴不祥。

增米價。

示鐵硯。

躍龍門。

呼韓邪單于死。上書乞歸。

送力士與子房入秦。

醉臥沙塲。歎古來征戰幾人回。

雨我公田。

飯牛歌卒章。說與爾適楚。

自隴蜀平後。不復言軍旅。

◐秋齋集卷之八 漢陽趙秀三 芝園著

文○序

■石厓趙公週甲壽序

聖上卽祚之二年五月五日。卽豊恩府院君石厓趙公週甲壽辰也。公自弱冠工于詩。而謬以秀三粗解字句。愛與之遊。四十年于玆矣。始公之詩。淸麗溫雅。藻思穎脫。多出人言意之外。逮夫中歲以後。工益深而格愈高。沉潛穠郁。蒼蔚老健。有非拘儒俗士佔𠌫咿唔所可幾及者。故曰昔公之詩解人頤。今公之述屈人膝。此非秀三之語。而乃同人輿誦也。然是特公之餘事已。秀三竊覸公。孝友天至。篤於故舊。善治家。計慮周詳。條理錯綜。雖在窮乏憂虞之際。少無幾微於色詞。又甞從事公瀋槎之行。時方盛夏潦漲。山澗野渡。往往有墊沒之患。每至水次。公輒踞胡床審察指揮。雖擔夫馬卒。待其畢渡而後公乃徐起。故一行賴而不病涉。此盖寓古名將濟師之法。而人不知也。後公受遇三朝。同休共戚。掌財賦握戎柄數十年。先事而措劃。平居而約束。靡不井井鑿鑿。及當有軍國大事。從容設施。率皆中規。而吏士無犯科者。雖參佐共事之人。亦不知儲積之枵罄也。盖其平生講磨窮理之學。家而國而。隨處而然。非若臨事張皇。倖而成功者也。歲値大歉。出廩餘百十碩。徧恤宗族故舊。口計而月給焉。待而擧火。亦累十餘家。而無一捐瘠者。此古賢相廣君賜之風也。噫。自非有大過人之識之見。烏能若是乎。按禮五十曰老。六十曰耆。今公老而耆矣。願公益懋令德。仰贊洪猷。頌八域之昇平。基萬世之永命。退而與賓客故舊。賞花於汾陽之園。載酒於賀監之湖。歌樂觴詠。則于斯時也。公之詩渢渢雅頌之音。可以瑞當朝而鳴後世也。是則秀三區區禱祝之語云爾。

■雲石趙公五十壽序

聖上卽祚之三十一年三月一日。卽雲石趙侍郞五十壽辰也。禮曰五十命爲大夫。服官政。方物出謀發慮。言强仕十年。更歷旣多。智慮精熟。可以致吾君而澤斯民也。又曰五十曰老。不徒食。言血氣始衰。非肉不飽也。惟公生於世卿之家。夙抱經濟之具。出按藩維。入典樞要。文章則斂華而就實。政事則練達而慈諒。赫赫有當日譽。而文苑之執耳。巖廊之具瞻。公雖不自居。而人之望之也深矣。是不待秀三而言之也。念公淸羸素善病。藥不離手。式至于今日。特幸無聲色嗜欲之移其氣而伐其生者爾。古之謀國者曰無外憂。必有內患。向使公無病而惟移氣伐生之樂爲。則能至乎曰老曰壽。有未可知也。然則公之病無足憂。亦可以爲賀也。雖然公今血氣始衰。願公倍節於往日。延天和於遙年。如大衍之數。自五十推之百千。則是秀三區區之祝也。

允五詩序

李伯相 天籟詩序

默翁遺稿序

文○記

濟南亭重修記

忠臣贈戶曹參判韓公 旌門陰記

一枝棲記

震默大師影堂重修記

■溫井記

溫泉下有硫黃。故味燥性溫。出于礜石者悍熱。然治病勝於硫黃出者。出于丹砂者。味甘而氣不臭。可以延齡養生。丹砂泉天下惟出於驪山。漢之甘泉唐之華淸是也。若礜石出者。亦千百之一也。硫黃泉在在是已。治一切瘡瘍瘇濕麻痺如神。此古人所論著也。余自幼少多病。喜浴溫泉。驪山余未見也。如薊州之行宮。鳳城之湯站。曁東國之宣川煕川平山明川諸泉。粤已一再至。然一例皆硫黃泉。而獨平山泉熱且悍。突趵高尺許。又可湘菜茹燖雞豚云。意或礜石出者非耶。溫陽之溫泉。自勝國時鳴于國中。逮我列聖朝甞屢幸焉。今泉傍有行宮。泉上有湢殿。宮之東有二癈井。卽舊湢云。繚周垣而爲闕門。內而婦寺供御之所。外而臣僚扈從之次。畢備星羅。大抵多傾圮隳。帷帳簾薄屛障几案。凡諸進奉器物。委積於塵埃。而尙不至甚腐敗不可用。盖英廟庚午以後。訖無御幸。距今八十有五年。父老亦無在者。當時事莫從而聞之。可歎也。吾王庶幾無疾病。顧誠斯民之喜幸也。湢殿南北五楹。東西四楹。碧石函其中爲二井。若同室而格其中。井深可六尺。縱可常而橫可尋。三窾其傍。以洩蓄水。出之殿壁之下。故內二井曰上湯曰中湯。外出者曰下湯。水從上湯西北出。折而東出中湯。又折而南則外出爲下湯。熱不甚。始入灼如也。久坐溫溫可愛。若塞窾蓄水則一食頃。二井滿數尺。亦不以水旱冬夏而嬴縮炎凉也。自上湯至下湯。計不下十餘步也。令範其地而鑄巨鼎。待薪樵而煖之。雖日腁千僮之指。必不能若是其無間斷也。吁甚異哉。井無龜龍魚蟹荷芰菱芡。寶玉之玩。雕琢之巧。如驪山薊州者。而石材精良。製作完緻。有足以仰見祖宗盛際事功之鉅麗。規模之宏樸。洵非今人所可慕效彷彿。士庶人毋敢浴上湯禮也。惟我先大王下敎若曰使予方御溫井。民病可瘳也。予將撤洗而與之。况非日用而不過備豫者乎。自今永寬兩井之禁。使吾民共沐恩波。咸躋壽域。大哉王言。此聖德事也。於是乎聾喑跛躄癰瘇瘡痍。杖者舁者負者載者。踵相接於道。而四時無虛日。雖病甚者。不旬日則臥而來步而歸。呻而入歌而出。嗚呼。泉之靈至於此乎。泉之靈至於此乎。歲甲午秋仲。余有癬疥之病。來浴於井。居數日而曰瘳。試飮井水甘。又小硫黃氣。抑所謂丹砂出者此歟。或曰是井也。浴之則病瘳。久不浴則病復作。噫。是豈井之故也。病浴于井者。皆六氣感其外。七情傷其中。沉淫錮結。久而乃發。其治之也。亦將涵潤滲漉消瀜蕩滌。沉淫者洗濯之。錮結者解散之。然後始去。則夫豈有亟至之患哉。徒見肌體之差可。去之若將凂焉。稍久而疾復作。則曰井乎井乎。豈不愚之甚者。余聞廣東有桃花泉。北人之商販者。一與土人交媾。歸未半路而大瘋瘡發。百藥罔效。不得已還飮桃花泉。則不日而爲平。人故多老於其地者。雖飮泉而無男女之事者。無恙而歸。余未知其說信然。然亦其人自取之已。豈曰桃花泉使之然哉。余將歸。記或人說爲井訟。而兼以戒來浴者云爾。

驅儺記

養素閤記

申節度碑閣重修記

胡翰林畵像記

風詠樓重修記

蹈東齋記

河槎記

文○傳

鬻書曺生傳

崔烈婦傳

金將軍傳

東里先生傳

李亶佃傳

經畹先生自傳

文○文

祭戰亡諸將卒文

祭亂死諸人文

祭靈德山神文

合祠五忠文

康草堂上樑文

文○箋

擬進謝箋

文○啓

請書畵舫主人止酒啓

文○書

寄劉燕亭 書

與劉燕亭書

與蓮卿

答具令

答崔生

答崔生[其二]

與朴生

答吳生

答吳生[其二]

答吳生[其三]

文○贊

一玉禪師像贊

題竹老像贊

文○銘

伽倻琴銘

贈李生

文○跋

檀園古佛帖跋

文○識

祝枝山三猴卷識

文○書後

書明季遺事後

書平原君傳後

●雜著

不可說說

記文可尙事

定原亂後喩大小民人

定州陳弊事目公移文

謾錄

示諸孫

賣盆松者說

星律賦

避暑賦

歲時記

[歲時記敍]

元朝

初三日

人日

十四日

十五日

上卯

二月初一日

初六日

寒食

三月三日

賞花

四月初八日

五月五日

六月十五日

三伏

七月七日

十五日

八月十五日

九月九日

十月午日

十一月

臘月

秋齋集傳

[傳]

●秋齋先生傳

先生漢陽人。英祖三十八年壬午生。年至八十三憲宗十年甲辰中進士。卒年八十八。

趙秀三傳曰。趙秀三字芝園號秋齋。一名景濰。一字子翼。一號經畹。美風姿。有烟霞氣。文詞鴻博。最長於詩。六遊中原。與四海人交。詩派不專在鴨水以東也。世以爲秋齋所蘊者凡十。而人得其一。可足生平。一風度二詩文三功令四醫學五博棋六字墨七强記八談論九福澤十壽考也。初遊中原時。路逢江南人。同車而行。盡學其語。及與皇都人語。不借筆舌。與一人交厚。後幾年其人沒。而其子飄泊。相逢於遼薊之間。緬舊生感。乃傾槖與之。年八十三中司馬榜。縉紳躬賀者數十人。有四子。孫曾詵詵。卒年八十八。贊曰。此乃上淸淪謫之人。天之所與者富。而所慳者玉帶金魚也。(壺山外史)

挽趙芝園曰。河歌歐筆妙專門。雜藝傍通總不煩。肘後靈丹曾度世。倦來餘技付兒孫。(對山集)

參校趙經畹先生詩藁編次曰。仙佛雙脩老猶豪。當年八耋一襴袍。藝林餘事文章掩。醫藥琴棋國手高。(碧梧堂遺稿)(槿域書畵徵)

秋齋集跋

[跋]

●秋齋集跋[宋伯玉]

書趙秋齋詩稿後贈還其孫重默跋世稱秋齋工於詩。余亦耳似而食之熟矣。秋齋之子之子重默德行甫。魁傑有秋齋之風。學爲詩餘之畫。振聲當世。又與余交淺言深。知其祖之人也。余於翫市偶得秋齋詩稿。居原集什之一焉。越月寓目。辭意多記風土立。故實憂民而忠國。文止北行百絶。詩序亦古雅腴暢。不煩繩斧。世之知而稱之。獨詩乎哉。余之知之雖深於人。而若珍藏之。且莫其肖孫若也。遂以贈還。德行乎。斯文金玉也。不可埋沒。而當在千金之弊箒之上。

乙丑臘月之吉。小黎生宋伯玉題。

728x90